欢迎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网!

新闻中心

母校新闻 总会快讯 各地动态 通知公告

【陶大故事】剪不断的,是那遥远的牵挂 ——访我校1984级美术设计专业校友徐家庆

2017-12-05     |     5936

(文/胡誉)“我每年都会抽空回母校看看,有时候一年会来好几次。”1984级美术设计专业徐家庆边比划着手边说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校友活动徐家庆更是倍感珍惜,六点多起床收拾行李赶回母校参加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总会成立大会“我们都是在红楼成长的,有感情。”徐家庆笑着说道。

“以前真的是很不容易,整个年级里只有我一个本地人,其他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徐家庆向记者介绍,当初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读完高中后便参加了工作,在后的三年里通过边工作边自学的方式考到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当时真的是很开心,因为我从小就很羡慕红楼里读书的人,也算是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

来到学校后,徐家庆更是被学校浓厚的人文气息给深深吸引住了。“当时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加上陶院自身的文化氛围,交融在一起,让我的视野变得宽阔了许多,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今后的工作真的是产生了很影响。”徐家庆回忆

徐家庆谈到,当年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有时候老师布置了二十篇速写作业,没有人会只二十张,都会超量去完成,还有的同学甚至会在教室里学到晚上十二点才回去休息“我记得最深刻的还是同学们自发的去写生,像图书馆,甚至菜市场、街道这些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都很自觉,不用老师去多提醒。”徐家庆回忆着说道。

因为参加了工作原因,所以徐家庆与同学相比要大上几岁,但这仿佛并没有成为徐家庆交友的沟壑,反而还变成了连接友谊的桥梁。“那时候我们九个人同住一间寝室,虽然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好,但也不会有人去抱怨,而且我们的关系都很铁,谁有困难其他八个人就一起帮他。”说到这里,徐家庆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直到现在,只要同学回母校,必定去找徐家庆拉家常,在他家吃

谈到当年恩师,徐家庆表示有很多对自己启发很深的老师,最深刻的便是教工笔国画的余进宝老师。“当时他让我们画一个盘子,光是这个简单的盘子就画了一个星期,他会细致的教我们如何起笔、落笔、上色。现在回想起来,他不仅给我们专业上很多思路和启发,最重要的是他那种一丝不苟、追求严谨的精神传授给了我们,即使到现在尝到甜头。”徐家庆自豪的向记者介绍着余进宝老师,努力回忆着,生怕有一点疏漏。

徐家庆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陶瓷工业公司工作,这份普通人看来轻松稳定的工作对于徐家庆来说并不是很满。他作出了让别人惊讶的决定,趁着改革大潮外出打拼。他与同学在深圳、上海等地从事园林规划工作,一干就是数十年。这些年,徐家庆一直牵挂着母校,总是通过校园网等渠道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动态。

2008年,在众好友的邀请和恩师李菊生的殷切期望下,徐家庆回到了景德镇这片故土,并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陶瓷工艺事业中去。归来的徐家庆凭借着自身二十余年积累下来的扎实基础,使得他在重拾陶瓷绘画时游刃有余,与此同时,徐家庆还在作品中积极融入当代陶瓷艺术流行元素,树立起了独特的个性化瓷味语言,在陶瓷界激起了一片涟漪。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徐家庆的作品先后获得了江西省“御窑杯”艺术陶瓷创新大赛金奖、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景德镇陶瓷杯金奖等诸多奖项,其《春夏秋冬》《竹林七贤》被山东博物馆收藏,《威狞龙》陶瓷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如今,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陶瓷艺术工作室。对于事业的蒸蒸日上,徐家庆表示离不开当年老师的教诲和学校那种特殊文化感染力的熏陶。

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完会他就要离开。作为一名学长,徐家庆最后还不忘为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现在学校影响力比陶院时期大很多,借着这个机会一定要学会树立目标,在专业上有所专攻,这样才会有更好收获。”徐家庆意味深长的说

(责任编辑:刘凤军  审稿:彭恩仁 刘灿彬